科研过程里的“粗细之辩”

April 20, 2025 · 1274 words · 3 min

上周在我们bio-cluster小组会后,教授叫我单独聊了两分钟,告诉我“需要更加专注”,要优先完成手里最主要的项目。教授估计是意识到过去三周我的项目进展缓慢,才给我了一个提醒。但我知道,这几周没有进展很大原因是这一段时间手头的杂事真的很多——准备一个无疾而终的proposal、带本科生作毕设、给另一个项目准备样品等等。

不过教授让我“更加专注”这个意见倒是很有建设性,其实我自己也意识到了——我好像是一个比较容易“偏离主线”的人。从深层次分析,我感觉这可能和自己比较“无畏”有关。比如在科研中,我看到一篇非常有趣和自己又相关的论文,我会想自己可不可以尝试一下。当然我会意识到任何新的尝试肯定会有风险,自己在尝试行动之前也会进行可行性评估,但自己的性格似乎总是让自己低估其中的风险。

另一方面,“容易失去专注”可能也和我比较“完美主义”有关。做自己项目的时候,肯定对项目的任何细节都了如执掌,当然也会意识到项目的种种“缺点”。在遇到缺点的时候,自己肯定会优先尝试解决缺点。但据我的经验,真正能“克服缺点”的可能性很低,常常只是在旧有的研究上做出一些小添小补。这样一来,自己做的项目似乎变得“不再完美”,从而导致积极性降低。

以上两个性格原因,导致了一个结果——过高期望自己没有做出的尝试,而对已有项目的积极性降低——进而导致自己比较容易“失去专注”。

其实看看实验室的其他成员,我能发现不同的人有着很不一样的科研风格。最保守的可能是YG,我找他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总能找出可能得问题,常常让我感觉很难进一步的推进讨论。HX则比较适中,和他讨论他也总会告诉我要做充足的预实验、可行性分析等,但他也会说真的想做就直接尝试,只要有“底线思维”大不了怎么怎么样。博后FJ和已经毕业的DW则更加激进一些,他们好像更加偏向“饱和打击”的方式,就是各种项目都去尝试,这其中总会有成功的。

看看身边的人,回顾自己,再加上教授的建议,我觉得自己确实应该注重这种科研中的“粗细之辩”。如果科研风格过于保守,可能会导致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;但如果太过激进,则会“失去专注”。

我感觉自己所在的课题组其实更偏向于“激进”的风格,这一方面与我们所在的大电子领域更偏向所谓的“学术会议”,导致课题组倾向于“短平快”的研究。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教授在我们这个方向选择了“分散式“科研——即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的方向,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——相比于其他一些”集中式“科研的课题组——就是结果的传承和积累比较少,自然就更加难以注重细节。

我们教授看起来想要改变这种现状。而我自己也意识到,真正想把一个科研项目做好,真的是任何细节都要讲究。这种科研中的”粗细之辩“,我现在的解决方法是,将手里的主要项目尽可能的抓细节做好。但也要注意新的方向,不过我会给自己加更多的限制——比如要和自己已有的项目精力尽可能吻合等。所以其实早在这次教授找我小聊之前,我就告诉自己要把每个实验设计充分,数据要尽可能多的收集。因为更加专注细节,我也偶尔能在实验中收获一些以往可能会忽视的”意外之喜“。

(2025-04-20 苏黎世)

科研过程里的“粗细之辩”